播放媒體怎樣轉變?有3 個我接觸過

本文最後更新於 26/11/2022 by 男人老狗

談過一些器材,今次是:黑膠、卡式帶及CD

老狗由中學一年級開始有收聽電台廣播,當時大部份是播放中文歌 (老一派的廣東歌),比較少聽英文歌或外語歌。到了約1980年,香港商業二台改革,開始了「年青人時間」及「六Pair半」一群DJ (唱片騎師)的時期,電台才比較多播放當時流行的英文歌 (以歐美為主),老狗才知道當時的潮流是什麼。同時期,無線電視台的「勁歌金曲」也是播歐美MTV 為主,所以中一,中二時,都是主要聽英文歌,例如Air SupplyJapanHuman LeagueYazooDuran Duran等等。到了中三下學期,香港的廣東歌熱潮爆發,加上本地樂隊時代重啟,我們那一代的少年人又開始追聽廣東歌 (以前聽廣東歌會比人視為老餅),從此,香港進入了中文歌 (廣東歌)的黃金時期。

70,80年代曾經普及的卡式帶
70,80年代曾經普及的卡式帶

當年一隻原裝歌手的卡式帶,大約賣$15-25, 外國歌手的還會貴一點,但學生時每日用錢連午飯及車費,都只有$20 (1981年),感覺買原裝卡式帶很貴,亦不是每首歌都喜歡,所以跟同學們到銅鑼灣商場的唱片店,以每首$1 – $2 的價錢,請店家幫忙錄歌到卡式帶中(空白的卡式帶,當時多數用Maxell C60,還有一些型號,視乎價錢。)那時在看到店家是用黑膠唱片錄音到卡式帶中,聽到的音色都非常好,而黑膠唱片的播放效果,亦一直記在心中。

CD出現了, 但反而少了聽歌?

到了自己擁有一部微型音響組合時,已經是十多年後的事。中間曾經過卡式帶最光輝的年代,亦在我初出來工作時,用自己的薪金買了一部AIWA Walkman。但到了八十年代後期,CD的出現,一口氣取代了黑膠唱片及卡式帶,當時一隻CD 大概要$80-150,加上自己亦沒有CD播放機,有很多年都沒有再聽歌了。

自從買了微型音響後,又開始買回自己以前喜歡的CD,本來興致勃勃的把CD放入唱盤中,再按PLAY: 但出來的聲音和之前在卡式帶或黑膠唱片的感覺是兩回事。聲音出來算是很細緻,背景聲很靜,但: 覺得聲音很硬,很SHARP,沒有模擬聲音那種柔和感,我想這就是[機械聲]。如果是聽電子音樂還可以,但再聽純音樂(JAZZ,CLASSICAL)便出事,很多時都聽不完一隻CD,只想是我的器材表現不好吧。

等到買了一部比較正式的音響組合後,因為播放CD是由獨立的CD PLAYER負責,內裡的DAC質數比較高,解碼還原ANALOG聲效比較好,之前機械聲的已經少了,CD耐聽了。

人就是怪怪的,心想以前的CD製作技術未夠好,所以表現差,新上市的CD應該沒有問題吧?那….

[復刻王]

大約在2010年左右,香港出版了一大批 「復刻王」的CD,大部份只是紙套包裝,約$40-60一隻,因為便宜,亦有很多80、90年代的黑膠重製,誰知道: 買一隻,駡一隻,通常是高低頻不足,人聲,樂器聲硬,比以前的CD還要差,我個人覺得聲效類似MP3咯,買了十多隻,最後真是投降了。

復刻王CD
這些就是[復刻王], 聲效真是差得不能再差

當時市面除了[復刻王]之外,還有另一類話說比較好聲效的特別版CD: SACD,XRCD,LPCD 等等,官方的宣傳,各有說法,也有買過多個FORMAT,SACD要有PLAYER才聽到真正SACD層的聲音,否則只能聽到CD層,但我沒有SACD機,只買過兩隻就沒有再買。XRCD和LPCD都可以由普通CD機播放,質數就要看混音師的工夫,及聲效是否適合自己。

但往往都是錢付了,才知道買回來的CD質素,買了幾隻都不如理想,學費又交了不少⋯⋯都未到我最合意的音源。(待續)

< 回到主頁>

若覺得這文章不錯的,請按鍵分享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